大芯片时代来了,拿到中信投资,他想做中国的博通

以下文章来源于交大新上院



自2年前回国后,益思芯科技创始人黄益人发现,越来越多之前在美国硅谷芯片领域工作的华人回来了,在硅谷约不到的人,却可以在上海约到。

「我是上海人」,这位198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芯片老兵」,在美国工作生活了32年,2年前决定回国创业成立益思芯科技,而在家乡「主场」作战,让他感觉很亲切。

益思芯公司创始人 黄益人


在与「交大新上院」见面前,益思芯科技刚宣布完成 A 轮数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本轮融资由中信资本旗下集成电路项目投资平台仁宸半导体及其联合投资方大道寰球资本(MassAve Global),成员企业 JLSemi 景略半导体联合领投。

「景略半导体创始人何润生博士,同样毕业于上海交大」,黄益人说到,他和何博士虽是校友,却在美国相识,那时何博士还在Credo创业,如今却因两人回国创业而重新开始合作,这也是行业的变迁,人生的境遇。

在大芯片圈,业内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融资数亿只是「起步」。大芯片这个「烧钱」的活,只有在大公司干过的人才可能干成。拥有着思科、SandForce、博通、华为美国研究所、CNEX Labs的工作经历,在2011年全球第一个提出DPU架构的黄益人,显然是那个「花过大钱,且赚过大钱的人」。据了解,黄益人拥有几十项美国发明专利,设计的芯片全球总销量累计超过2亿颗,同时他还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参与过的初创公司都大获成功。

在DPU技术开发领域,我是十年前就开始了,说起专业,黄益人毫不谦虚。他觉得,现在的中国,就像是90年代的硅谷,是芯片创业最好的时候。而这批像黄益人这样的「芯片老兵」回国创业后,在芯片架构角度把中美的差距大大缩短了,但在芯片规格实现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大芯片的黄金时代


黄益人扎根的「DPU」领域,被称为数据的「高速公路」,被认为是一个千亿量级的市场,被众多资本所看好。据预测,至2025年,仅中国的市场容量就将达到40亿美元的规模。

目前,中国有上千家芯片设计企业,但大多数在做小型应用芯片,包括WiFi芯片、电源芯片、蓝牙芯片等等,做大算力芯片的玩家却相对少见。

随着中国承接第三次全球半导体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也正在从「大封测─中制造─小设计」向「大设计─中封测─中制造」转型,也就是从低端走向高端,从小芯片走向大芯片。



而在大芯片领域, CPU、GPU、DPU 被判定为未来数据中心市场的三大支柱。顾名思义,DPU(Data Processing Unit)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专用处理器。

在「三芯」路线中,交大人的角色也不遑多让。CPU方面,此芯科技的联合创始人褚染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电子电路与系统专业;GPU方面,壁仞科技的梁晓峣/徐凌杰,沐曦的联合创始人及CTO鹏莉均毕业于交大;而在DPU方面,则有益思芯科技与芯启源。 黄益人觉得,当下正处于一个数据爆发的时代:数据呈爆发式增长,数据处理逻辑正从「计算为中心」改变至「数据为中心」,DPU即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早在2011年,黄益人在华为美国研究所时,设计研发出了1812 SSD主控芯片架构,成为企业级SSD主控芯片翘楚,超越了英特尔、三星指标。

2011年底,他更是在全球第一个提出「DPU」的功能定义。黄益人说:「当时我提出“先进计算网络”的概念,要把算力、计算与网络结合起来,应该说这名字比DPU来得更为精确。」

2013年,黄益人离开华为,创立了CNEX Labs,这家公司很快地获得了美国戴尔、思科、微软、Seagate、三星和Micron等机构的战略投资。他更带领团队做出了世界上第一颗Open Channel SSD控制器,获得了NVMoE发明专利,并在2015年做了第一个有原生以太网端口的SSD主控芯片。

而到了2020年,黄益人开始寻找下一个创业方向。尽管很多人劝他回国做SSD(固态硬盘),但他却不想只是做重复做过的东西,朋友也懂他,劝说道,「你在梦中都能把SSD做出来,能不能去干点别的?」

DCP产业链图谱,数据来源头豹、Wind


于是,黄益人想起了自己曾经提出的「先进计算网络」,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但正因为有挑战,「大芯片难道不香吗?」

「中美脱钩,给半导体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很大机会」。黄益人觉得,国产替代的「冲锋号」已然吹响,在这样大的势能背景下,大芯片将诞生伟大的创业机会,而他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益思芯科技要做中国的Broadcom(博通)」。

助力「东数西算」新征程



「我们那届,上海前10名,9个进的交大,1个进了复旦」,1982年,黄益人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读于自动化控制专业。

和当时很多人不一样,黄益人从小的人生目标并不是科学家,而是「发明家+实业家」。从小他就热衷航模、船模和无线电的制作,而上海交大的学习经历给了他很大的成长空间,他爱钻研,在大学里花了很多时间在算法上,「当时电脑上磁盘还是8寸的」,黄益人回忆到,他愣是把「特征多项式的根通过计算机算法迭代出来」。

从交大毕业后,他便远赴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攻读电气与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独立开发出一套分布式的IC延迟仿真模型,毕业后,他选择在硅谷做一名电脑电路设计工程师。

普通人一生拥有一项专利都是难得的成绩,黄益人却有几十项发明专利。而正是因为这些专利和知识储备,可以让黄益人在DPU创业时,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从架构角度来说,我们不输给美国大公司。」

在美国,黄益人曾成功参与创办过多家芯片公司,当时他得到的经商经验是:「不一定要找最大的客户,而是找最合适的客户」。举例来说,微软、亚马逊或许是业内最大客户,但对价格却非常敏感,未必是最好的客户。

在DPU领域,随着近几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蓬勃发展,云计算已经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企业全面上云已成大势所趋。而「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优化供需、绿⾊集约和互联互通。

「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实施,给益思芯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好机会」,他觉得,在国内新起来的云厂商,给益思芯科技等国内企业的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很大」,黄益人表示,延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等发展思路,益思芯科技要做的就是「时不我待」,加快研发的步伐。而此次,益思芯科技接受中信资本旗下集成电路项目投资平台仁宸半导体等的投资,背后也是出于拥抱「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的考虑。

正是出于「时不我待」的考虑,创业2年来,益思芯科技的开发动作非常快。

2021年5月,益思芯科技完成第一款SmartNIC硬件Ready;
2021年10月,交付了国内首款DSA的P4可编程的OVS加速引擎;
2022年初,益思芯科技DPU产品在客户的云数据中心通过了兼容性和性能指标测试,达到了客户的上线标准。
2022年4月,推出国内第一款商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4可编程云原生智能网卡,具有高性能、低延迟、高灵活性、低功耗等特点,是OVS、NFV、SDN vRouter、5G UPF等网络应用加速的最佳选择。

益思芯科技推出的P4可编程云原生智能网卡



黄益人透露,益思芯科技推出的P4可编程云原生智能网卡,是在国内的同类公司中,第一个开发交付了自己的DSA架构的动态可编程的P4引擎,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做动态可编程P4技术的DPU,美国也只有两家能做到」,黄益人对「交大新上院」表示,未来益思芯科技将赋能国产智能网卡方案,在提升系统效率的同时,降低系统总拥有成本(TCO),为云平台降本增效,「目前该产品已经在某国资云投入使用」。

「杨广中(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是我们当年同系的同学」,黄益人认为,现在是硬科技创业最好的时候,越来越多像他和杨广中教授那样的「老兵」投身「硬科技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黄益人向「交大新上院」透露,益思芯科技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启下一轮融资。

关于我们



益思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益思芯科技)成立于2020年7月,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团队由国内外网络、交换、存储领域的核心专业人员组成,在网络、交换、存储及高性能CPU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实力。

公司致力于为通信、互联网行业提供领先的存储与网络芯片解决方案,旨在成为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高科技创新公司。